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校

牢固确立改革的人民评价标准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总书记的论述表明我们的改革必须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切实了解民情民意,以最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满足与真实感受评价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或根本尺度。

群众具有鲜活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权利主张与利益需要往往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内在要求,就此而言,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切实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需要与价值诉求。实际上,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现实的人总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一定愿望与需要,处于特定分工与阶层、群体关系中的,所以,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意味着要深入了解现实社会的生产发展、分工状况,了解社会公众的现实需求与愿望,了解与生产发展相对应的各个阶层、群体的性质、特点、力量状况,了解整个社会结构状况。只有如此,才能在实际中有效地制定政策,有所有所不为,我们的思想才不会僵化。而要做到以上诸方面,领导干部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十八大前后的多次讲话中,都对调查研究的问题做过高度强调与精辟论述。汇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重要论述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就多次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问题。“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从而,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做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赴全国各地开展深入调研。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当作尺度,不仅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同时也要求领导干部在改革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从群众的评判中知得失,把人民的评价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认可与否及其程度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标准,努力赢得百姓的“口碑”,从而实现“群众满意”与“领导放心”的有机统一。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判断改革的生产力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16年2月23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在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习近平的“两个是否”与“四个有利于”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指明了新起点新阶段上改革的方向,又提供了新起点新阶段上更为完善的改革评价标准。特别是获得感作为一个评判标准的提出尤其具有针对性。获得感是相对于不公平感与相对剥夺感而言的。这一新标准的提出超越了以往主要从经济方面评判改革成效的思维,体现了发展与公平的内在统一,突出了评判改革的大众心理维度。确实,尽管改革的评价标准众多,但所有方面的改革绩效最终必须落实到民众的实际权益满足与真实感受上才是合理的。正是基于人民的评价标准,十八大以来这几年的改革发展工作持续发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成就举世瞩目;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旗帜网

(责编:张成付、张桃英)